Translate

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

引述-王艾莉:台灣年輕創業家的未來...台灣的年輕人真的有美好的未來?

王艾莉:台灣年輕創業家的未來 By 鄭欽雄 Blake Cheng | 25 四月 2012 年屆三十,你的人生已經準備好進入下一個階段了嗎?2008年底,王艾莉學成歸國,從一個設計師,迅速變成設計公司的老闆,不到三十歲,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。王艾莉說,台灣的年輕人很可憐,他們有夢想、有熱情,也很敢衝;但不論是學校、社會還是政府體制,很少有人能告訴他們,創業該怎麼開始,該怎麼跨出第一步,實現自己的夢想。 台灣年輕人創業大不易 在英國求學的那幾年,偶爾回來台灣總是被親戚排滿行程,王艾莉說她其實沒有好好看過這塊她出生的土地。2008年底,王艾莉回到台灣,剛好接受米蘭傢俱展的邀約,才開啟了她的創業之路。 「那時候為了要把作品運到米蘭,所以需要一個公司章,我只好自己設立一間公司。也是因為那次的經驗,我才知道對台灣年輕人來說,取得資源真的是一件不簡單的事。」 王艾莉舉韓國與新加坡為例:「韓國政府每年都會針對米蘭傢具展舉行甄選,入選的前幾名,由政府出錢承租米蘭傢俱展的攤位,然後全部一起帶出國參展;新加坡政府的做法,則是只要設計師申請到米蘭傢俱展的展出相關證明,政府不僅幫你出錢,還幫你把作品運過去。」王艾莉特別強調,台灣政府並不是沒有幫助這些設計人才,其實政府有很多資源可以申請,但是作法應該可以更有效率。
給錢不如給空間 以補助款來說,王艾莉分析:「在台灣,我們想要創業可以申請補助或低利率貸款,然後就可以拿到一筆錢;但是對許多剛創業的人來說,只是想要滿足最簡單的基本需求,例如租一間工作室、申請公司行號、光是這些基本開銷,就可以很快把錢燒完。」 王艾莉再舉英國的相關政策為例:「英國把老舊、廢棄的廠房或倉庫,改建成一間間的Studio,只要是35歲以下、符合相關規定的年輕人都可以去申請,在一年的使用期中,由政府提供基本設備;除了電話、 網路等基本設施外,甚至還有攝影棚、展示間與商店。使用者只要花很少的錢,就可以使用這些設備。整個園區一年有三次Open Day,那天所有的工作室都要開放參觀;使用者可以趁這天盡量展現創意,媒體也會過來看有沒有可以報導的新東西。」 王艾莉認為,像這樣的政策,其實更符合年輕人的創業需求;不止是文創產業,對所有想創業的人來說,給他們一筆錢,不如給他們一個開始的空間。王艾莉也表示,台灣其實不缺這樣的空間與條件,例如高雄駁二特區就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地方。 產官學合作 王艾莉對於自己身處的設計業,提出更進一步的細緻觀察。她認為現在的台灣年輕人不但資源有限,連該去哪裡找資料都不知道。「你們知道嗎?台灣的圖書館裡根本沒有收藏多少設計書,設計人如果想參考設計相關書籍,只能去書店翻閱,看多少算多少,畢竟一本設計書動輒數千塊,對年輕人來說其實是不小的負擔」,王艾莉感嘆地說。 王艾莉說,其實她不建議年輕人吃設計這行飯,「很多人都覺得我們都接大案子,做很棒的Project;但事實是,我們也在做幫客戶排名片這種事。」以台灣目前的環境來說,設計這條路,其實並不好走。 「國外已經有很棒的產官學合作模式,政府要求大學相關科系提供空教室、電話、網路、器材等基本設備,借給想要創業的年輕人使用;而使用學校設備所付出的成本,就是要幫學生上課。這樣的做法,不僅可以妥善利用空間、滿足創業人才的需求,同時還能讓學生擁有更多實務經驗。」 讓觀念能被理解 對王艾莉及其同世代來說,他們出生在網路時代,習慣輕鬆獲得並處理大量資訊,反應速度快,對新觀念上也採取比較開放的態度。王艾莉說:「我甚至覺得,這世代年輕人的腦部結構也與上一代不太相同,他們可以多工處理,一次做好幾件事。所以世代間的差異,已經不是單純的年齡差距,而是根本上觀念的不同。」 世代的觀念差異,讓年輕的創業者處處碰壁,「現在的政府機關裡,有很多人還停留在舊的觀念,許多法規的建立也根基於舊有思維;想要改變這一切,要嘛就是想辦法讓政府理解這些新的東西,要不然就是讓理解這些事情的人進去政府。」台灣年輕世代的揭竿起義,指日可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