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
逆轉崩世代,關鍵在青年!
逆轉崩世代,關鍵在青年
GDP穿著美麗糖衣
近年台灣GDP明顯攀升,不過為什麼民眾卻仍舊「無感」,依然飽受就業市場萎縮、薪資停滯不前之苦?孫友聯指出,GDP其中暗藏玄機,只要細看結構變化便能明白(表一)。「我們的GDP看起來很光鮮亮麗,事實上,勞動報酬(受雇人員報酬)占GDP的比重是節節敗退,資方(企業營業盈餘)卻越吃越飽。」
孫友聯解釋,造成GDP成長果實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,即是政府提倡「台灣接單、海外生產」的美化結果,這種產業政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僅納入GDP中製造假像,同時引發就業機會不在台灣、產業外移等隱憂。他舉例,像是郭台銘旗下的相關企業雇用勞工人數有50多萬,位居全球前三高,但其中卻只有不到一萬人落腳台灣。
表一 台灣近年GDP結構比例變化表(單位%)
跛腳的產值政策
「養雞沒有生蛋,而是讓雞吃得很肥;或是雞生了蛋卻佔為己有、更別說根本不在自己家生蛋!」孫友聯如此形容台灣政府對企業的扶植政策走了樣,因此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擴大,他並再次強調,不好的政策發展就必須及時改變,現在政府要重視國內就業機會的成長,並且阻止經濟利益再繼續一面倒向資方。「沒有創造就業機會的投資,就是不完善的經濟政策!像是Google在彰濱工業區投資30億,投資金額上升了,可是他們只需雇用不到二十人,就業機會其實沒有被提升。」
只不過,一個以「產值」政策為導向的政府,很容易在自己製造的假像中自得其樂。「台灣計程車一年的產值700億台幣,何以這些運將現在還是生活得如此困苦?有產值不代表從業人員的收入是好的,所以政府必須去思考其中合理對價的問題。」孫友聯面露無奈,且一再沉重提醒,政府對於企業不能再大發慈悲,政府對企業實施減稅等政策性獎勵,必須緊扣工作機會的創造;此外,政府如果再放任企業打壓勞動條件、降低勞動成本,貧窮的血盆大口會更快吞沒青年世代。
青年「窮忙」又「窮苦」
「貧窮不再只是落於那條貧窮線下才會遇到,而是當今普羅大眾的遭遇。過去,工作是幫助脫貧的一種方法,但是現在政府卻訂了一個破盤價22K!」孫友聯感嘆,比起上一代,現在的年輕人雖然教育機會提升了,就業環境和薪資條件卻逐年低落(表二),而且容易預見「終其一生」的貧窮。
表二
「現在的青年世代,從22K開始爬,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到50K?而在攀爬的過程中,還必須面對高房價、高物價。到了退休之際,可能還會面臨退休年齡延後、保費最高、稅收最高、國民年金給付的水準最低,因為國庫沒錢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